老話說:「不孝父母,燒香無益。」
一個人對待父母的態度,往往決定了他一生的運氣。
尊重父母,從和顏悅色開始
春秋時期,子夏向孔子問孝。
孔子說:「色難。」
對父母能不假顏色,永遠是最難的。
生活中,許多子女都可以做到給父母買吃、買喝、買衣,請人照顧,但面對他們總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
史鐵生雙腿癱瘓時,自覺人生毫無希望,脾氣愈發暴躁。
面對身患重病、對他放心不下的母親,他總是亂發脾氣。
直到母親去世,他才幡然悔悟:「我真想告誡所有的孩子,別跟母親倔強,我已經懂了,卻來不及了。」
對父母不悅、擺臉色、發脾氣,這樣的態度雖不會在父母的身體上落下傷痕,卻會在他們的心中劃出一道道細痕。
《禮記》有云:「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
孝順父母不只在身,更在于心。
父母,是我們割舍不斷的血脈之親。
人生漫漫,沒有什麼比父母所在更溫暖、更珍貴的地方。
父母老了,不要隨意對他們發脾氣,因為我們都無法承受不可挽回的失去。
常言道:」凡心靜則神悅,神悅則福生。「
留予父母一份笑臉與溫暖,一份溫柔與感恩,讓父母之心能夠安定下來。
和睦之家,才最易滋養福氣。
來源:全景視覺
理解父母,接納他們的不完美
有人曾在網上問:
你是什麼時候發現父母是個普通人的?
我仔細翻閱留言,其中有一條對我觸動很大,他說:
」大概是在我十多歲的時候吧,看著別人家都有腳踏車,我家卻沒有,我問爸爸,爸爸說太貴了。
那一刻,我知道了:原來很多東西別人有,是因為他的父母有。而我沒有,是因為我的父母沒有。
所以對于他們,我曾經格外失望。「
其實,對于父母的失望,可能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有過。
有人因此逃避,從此不在眾人面前提起父母,覺得父母給自己丟人。
有人就此埋怨,抱怨父母不能給自己帶來更好的條件……
可當自己為人父母后,才理解父母的艱辛和難處。
所以網友又接著說:「直到我有了孩子,有一天孩子突然問我:‘爸爸,為什麼他們都有車,我們家沒有車啊?’」
那一刻,我如遭雷擊,突然間就理解了我的父母。
其實,我們的父母大多平庸,他們都是被壓在生活下的普通老百姓。
但他們從不會因生活艱難而頹廢,而是努力用寬厚的肩膀為我們遮擋風雨,毅然地為我們托舉出一片天。
如今他們漸漸老去,我們該多一點寬容,多一點體諒,即便在相處時,難免有矛盾,不免有齟齬。
只有在不斷接納父母的「不完美」中,家才能日趨完美。
善待父母,才能福澤深厚
一個家無論有多大,無論其中有多少成員,如果父母不在了,這個家族中的成員也就很少能夠再聚在一起了。
張叔叔便對此深有感觸,他說:
「我是家里老大,母親基本都和我在一起過日子,家里還有三個兄弟姐妹在外面討生活。
以往每次過年的時候,因為母親在,大家伙都會聚在一起,守著90多歲的老母親。
一大家子就這樣圍坐一桌,合家團圓,幸福滿滿。
但前幾年母親去世了,當我再一次聯系他們吃團圓飯時,卻得知他們都有了其他安排。
雖然我理解,大家天南海北散著,來一次不容易,但是看到偌大的房子變得冷冷清清,心里面不免空落落的。
這時我才真正明白,原來,照顧母親根本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福報。
因為母親在,家就在。母親不在,家也就散了。」
家是房,父母是梁。
無梁不成房,無親不成家。
只要父母在,在外漂泊的孩子就永遠有一個家可回。
父母,始終是每個人最大的福祉,善待自己的父母,才能配上這世間最大的福報,才能對之受而無愧。
古時候有一個叫陳遺的人,他的母親十分喜歡吃鍋巴。
當時陳遺在軍隊里做事,行軍途中他常常帶著一個口袋,只為攢著鍋巴回家孝敬母親。
有一天,他剛將鍋巴裝起來,就接到命令征討反賊。
最后軍隊戰敗,他同許多人一起,慌不擇路藏進了一片山林。
反賊在山下日夜圍剿,許多藏在山里的人都餓死了,但是陳遺,卻因那一袋給母親的鍋巴活了下來。
余生,愿我們都有家可回,有父母可親,都能耐心且用心地跟父母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