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性格,讓孩子成為一個開朗外向的人孩子性格的培養要在12歲之前,過了12歲,性格基本上就不會改變,能改變的只是人的認識。人的認識,一生中都可以改變,但性格不是,12歲之前就定型了。而12歲之前,又基本劃分0~3歲,3~6歲,6~12歲三個階段,實際上由以前兩個階段最為重要。
3歲之前,父母應該讓孩子感到足夠的信任和安全。最好是父母能夠親自帶孩子,至少在一歲半之前這樣,否則你會發現,小時候不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和父母有很大的疏離感,如果是由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帶大的孩子,他們說的話很聽,你說的話很難聽進去。
我記得一個心理學老師讓我們回憶自己小時候最喜歡的一個場景,或者最喜歡的一首歌,有一個學生就說,她最喜歡的就是黑貓警長的動畫片,里面黑貓警長的形象深深的印在她的腦子里,她說自己從小就喜歡打抱不平、見義勇為還舉了好多相關的事例。
她當時的理想就是做一名警察,雖然她現在從事的不是這個職業,但是骨子里打抱不平的個性還依然存在。可見童年的記憶對她個性影響之大。
其實,個性的培養一定是從童年開始的,從孩子一出生,他對自我的認知就是來自周圍人和環境對他的反應。他會通過這些方面,比如:「我的感受是什麼?我的想法是什麼?我的決定是什麼?最后,形成我是什麼樣的人?」這一系列的私人邏輯都會在童年時候,通過不斷的經歷事情、成人對他的教育中形成對自我的認知。
一般來說,孩子的性格形成和特點有以下5個關鍵時期:
1.嬰兒期:
這個階段的嬰兒,生理需要完全依賴成人及時給予滿足。如果父母能夠在嬰兒期和孩子建立依賴關系,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其獲得心理安全感,對于性格初塑造來說有重要意義。
2.幼兒期:
自我意識萌芽的階段,比如會表現出「我的,你的」「我要,我不要」等行為和心聲。「違拗性」與「依賴性」會交替出現,在性格塑造上就要注意合適的引導。
3.學齡前期: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進一步提高和,主動性加強,但當主動行動遭到失敗時可產生失望與內疚的心情。
出生后各年齡段所需要認知學習的內容網絡上也有,我就不說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是脫離母體后和母親以及之后和父親的連接,必須親密無間,這就是為未來和諧的人際關系打下基礎。
身教就是從孩子一出身就開始了的,你教了他愛是怎麼表達怎麼存在和維系的。
然后,伴隨孩子成長,在不和孩子較長時間分離的情況下,父母的基因優勢和后天綜合長處基本能被孩子完全習得。當然,父母的性格缺點也可能被照單全收。一直到這個孩子因為這些缺點受到打擊才會知曉應該和父母有所不同。所以,最好在十二歲之前,在孩子恐懼時應教他勇敢,在他遇到失敗情緒低落時給予鼓勵安撫幫助尋找方法,在他如野馬奔騰時適當收韁繩,在他獨占欲開始強烈時教其分享
做父母也是一生學習的功課之一。自律的父母往往嚴于律己,充滿正能量;而不自律的父母往往寬于律己,充滿頹廢氣。很多優秀又很有禮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大都是很有時間觀念,絕不會在家長會上遲到,他們衣著得體,言行舉止也讓人舒服;而很多成績糟糕的孩子,其父母參加家長會時,卻習慣姍姍來遲,甚至來了,也是低頭玩手機。
不懂自律,毫無生活秩序感,毫無時間觀念的父母,卻妄想把孩子調教成高度自律的優秀模樣,這無異于趕鴨子上架。家長應該協助孩子制作一份時間流程表。讓孩子根據自己決定,該幾點起床、起床后先做什麼、吃完早餐后又該干什麼,什麼時候做完作業等。家長要做的就是不要急于求成,多點耐心,多鼓勵孩子克服困惱,做一個自律的人。
父母不好的習慣,會導致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埋下了一個觀念:粗野無禮,不尊重別人,攻擊別人是有趣好玩的事情。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沒有分辨能力,他們會默認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當的。如果這個階段,父母喜歡吵架打架,那麼孩子就會認為,婚姻就應該是這樣的。很多人成年后,就會有婚姻的很多陰影。教育孩子要從零起步,千萬不要等孩子長大再教育。教育,言傳重要,而身教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