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大多數的生態環境逐漸向好,近十多年時間來,野生動物誤闖人類活動區域的事件是越來越常見了,在一些周邊生態比較良好的城市里生活的人們,對此也可以說是見怪不怪了。
比如野豬作為種群數量率先激增的物種,這些年來不斷進入人們的視野,時常闖入城市中,引起一陣陣的轟動。野生動物闖入人類活動區域,一方面說明它們的數量的確在上升,這是一個好消息,但它們闖入人類活動空間,也會引起一些麻煩。
近日,在福建三明一所高校的校園內,就闖入了一只神秘的野生動物,被人們發現時這只動物正遭到兩條流浪狗的瘋狂襲擊,發出陣陣哀嚎聲。周圍的大學生們,看此動物不常見,加上外形比較奇特,像是某種鹿類,斷定它是一只國家保護動物。
于是為了在流浪狗的口中救下它,有些學生開始向兩條狗扔瓶子,但似乎無濟于事。
而有學生見狀直接出動無人機,給這只野生動物護駕,這才將兩只狗驅散。這只野生動物後來被工作人員帶走救治,從模樣來看,極有可能是一只赤麂。
赤麂是鹿科、麂屬動物,也是麂類里面體型最大的一種。不過別被「最大」這個詞唬住了,這是相對而言的,因為即便是一些體型較大的成年赤麂,其體重也不過在30公斤左右,更多的個體則是在20多公斤左右,體長也只有一米。
赤麂長得比較有特色,尤其是面部特征,看起來十分霸氣,甚至懷疑傳說中的「麒麟」都借鑒了它的形象。赤麂身上的毛發在夏季主要為紅棕色,而到了冬季則為暗褐色。臉部狹長,從前額到嘴巴的毛色為黑色,腦袋上角基隆起,雄性獸角向后內彎曲分兩叉,雌性則無角。
赤麂可能很少人知道,但若說黃猄,可能老一輩人都有印象。赤麂就是國人口中的黃猄,早些年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動物,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年代,它跟野豬一樣,也是獵人們主要的捕獵對象。
雄性的赤麂除了有尖銳的獸角之外,還會像食肉動物一樣長出獠牙,怎麼看都應該是一種兇猛且有一定實力的動物,但實際上它們生性膽小,戰斗力也不行,所以即便是體型相當,它在面對兩條流浪狗時,也只有挨打的份。
如果你光聽聲音,絕對不會把它往小鹿的形象上猜,赤麂的叫聲十分奇怪,跟犬吠差不多,聽起來比較瘆人,所以民間也稱「吠鹿」。
盡管腦袋霸氣、叫聲瘆人,但實際上這卻是一種膽子極小的動物,或許從「猄」這個字就能夠看得出來,有「驚」的意思。
在日常生活中,赤麂的行動十分謹慎,連走路都是輕手輕腳的,生怕引起動靜。周圍的任何風吹草動,都能引起它們的警覺,一旦發現有情況,就會變得躁動不安,面露懼色。
赤麂的膽子小到什麼程度呢?比如一受到驚嚇,它們便會慌張地疾馳狂奔,以至于很多時候會撞到樹上。而如果它們受傷出血了,甚至會被嚇到呆在原地走不動道,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嚇懵了,而這個時候也往往更容易被天敵捕捉。
在過去,一些有經驗的老獵人,往往會利用赤麂膽小的這一特征,突然發出巨響,將它們嚇呆在原地,從而不費吹灰之力就將其捕捉。
赤麂在我國算是分布比較廣泛的一種動物,東南、華南、西南等南部地區都有,它們一般在山地、丘陵等地形下出沒,喜歡遮蔽物眾多的茂密森林,因為這種環境下,有利于它們躲藏。由于它們的膽子很小,所以白天一般不太敢出來活動,到了黃昏才出來覓食。
赤麂以各種植物性質的食物為食,能取食的植物多達215種。很多人不解,像赤麂、毛冠鹿這類膽小又吃素的動物,長一對獠牙究竟干什麼用呢?其實是用來打架的,雖然對外膽小又唯唯諾諾,但是對內同類之間卻常常重拳出擊、大打出手。
在發情期時,雄性之間為了爭奪配偶,勢均力敵的雙方會爆發激烈的沖突。戰斗開始的時候,它們會繃直身子,將脖子抬高,以展示自己的實力,也意圖震懾對方。如果不管用,雙方就會先用腦袋上的獸角互頂一下,仍沒分出勝負,它們就會轉用牙咬。
在戰斗過程中,赤麂會不斷尋找機會,用自己的獠牙咬向對方,所以如果赤麂腦袋上、脖子處、側身等部位有牙印或傷口的話,那大機率是同類爭斗時所留下的。
赤麂屬于國家「三有」保護動物,這些年來數量也在不斷上升,相關的目擊事件也越來越多。
早前人們在廣州白云山、四川大涼山、云南文山等地方,都有看到它們的身影。相信隨著環境進一步向好,它們的數量也會越來越多。這是需要注意的是,闖入人類活動區域的赤麂精神高度緊張,盡量要避免刺激到它們。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