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生最近上班總感覺身體提不起勁,一到白天就沒精神犯困,懷疑是熬夜、壓力大引起的,就沒有太在意。但他還是決定為了健康開始早睡行動,可明明沒有繼續熬夜了,睡眠時間也超過8小時,但白天還是精神萎靡。
妻子卻表示,「這樣不對!你可以不用早睡的,睡眠靠的是質量,而且聽說睡得越早,死得越早!」
而劉先生對于這反常識的說法覺得很可笑,怎麼現在熬夜都被說得這麼「清新脫俗」了?于是讓妻子少看點亂七八糟的帖子,而且這麼說的話早睡的人豈不是都白睡了?如此反常識的傳言,究竟真的對嗎?
很多網上言論或大眾意識中,都是覺得睡得越早身體越好。但現在卻有言論覺得睡得早也不好,不利于生命健康,這又從何說起的呢?
國際著名雜志《睡眠醫學》曾發表過相關研究,他們把來自21個國家的10萬多名志愿者分成3個對照組,分別觀察他們在不同時間段入睡對心血管的影響,通過觀長達9年的調查發現,早睡組的心血管患病率最高,風險增加了29%,由此得出早睡與患病風險有關。
但是,該研究只能觀察到兩者相關性,不能說明兩者存在必然關系。此外,研究中參與人員也不排除社會環境文化習慣等主觀因素影響,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既然早睡不行晚睡也不行,那什麼時候睡覺才好呢?
一份來自牛津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人體最佳入睡時間在22點-23點之間,可以將心血管風險降到最低。
在很多人意識里,睡覺不足8小時就沒有睡好,但研究發現這可能是一種誤解。
《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2)》數據中總結了我國民眾睡眠平均時長只有7.06小時,其中超過一半的居民睡覺時間不足8個小時,而睡眠時長超過8個小時的人甚至不超過僅為10%。
日本腫瘤研究中心小組曾發布過一篇關于睡覺時間和死亡風險的研究,發現保持7小時睡眠的人死亡風險最低,而那些睡眠不足5小時或者超過10小時的人死亡風險都增高。
但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他只睡了4-5個小時,第二天卻依舊精神飽滿,這又是為什麼呢?
其實睡眠也是因人而異的,現實生活中,無論睡眠超過7小時或者少于7小時,這些情況都是正常的,因為比時長更重要的是睡眠質量,只要你的身體覺得睡夠了,時長多少其實不是主要因素。
所以,也不要因為當晚沒有睡夠時長而過分焦慮,進而還會影響后續的睡眠質量。
那麼又有人開始發問了,睡得晚和睡不夠哪個更傷身呢?研究表示不論是哪種情況,睡眠問題對健康的危害是潛移默化的:
1、增加癌癥風險
海外《睡眠》雜志上曾表示睡的太久,超過7小時的人,發生癌癥等疾病的可能性增加,尤其是平時有打鼾習慣和超重者。
而睡的太晚,導致身體分泌褪黑素不足,引起體內激素紊亂,當[雌☆激☆素]不斷提升,也會促進某些腫瘤的生長和發展。
2、心臟問題
睡的太久的人,由心臟長時間處于較弱的代謝狀態,可能會出現心律不齊,及其他心臟疾病。
而熬夜的人會加大心臟負擔,造成心肌損傷,甚至誘發猝死,對此美國哈佛醫學院睡眠醫學曾做過相關研究,發現睡眠不足的人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
3、影響血壓
長時間的睡覺,血壓較低,不利于血液循環,可能導致其他器官供血不足。
而睡眠不足的狀態下,人的情緒不穩定,容易暴躁易怒,使得交感神經興奮,血壓也會升高。
4、易患糖尿病
研究發現睡眠時間過長或不夠其實都會增加糖尿病的發病風險。具體表現為睡眠不足6小時,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約2倍,超過8小時風險則會增加3倍。
除此之外,過度睡眠還會引起記憶力減退、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神經系統功能的危害。
至于熬夜問題,不少人會把熬夜當做時間問題,其實是影響睡眠的因素除了要睡夠,還要規律睡,也就是說如果長期保持2點睡,也是一種規律,但如果有時晚上9點睡,有時又凌晨2點睡就不是規律的作息,容易導致內分泌紊亂,從而增加致癌風險。
你的一生有1/3的時間都在睡眠,所以睡眠的好與壞對機體正常運轉過程重要性不言而喻,最好保持規律的睡眠時間、作息,養成定時睡覺的習慣,給自己一個健康的睡眠節奏。
參考資料:[1]《都說熬夜害處多,那幾點睡算熬夜?怎樣科學補覺?》. 騰訊醫典.2020-01-24.[2]《權威研究證明:睡得越早,死得越早!到底幾點睡、說多久對身體最好?這次終于有答案了》.家庭醫生.2023-03-01.[3]《「8小時睡眠論」,到底靠不靠譜?| 新京報專欄》. 新京報評論.2023-03-21.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