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同事黎姐家里雞飛狗跳的。原因是:黎姐家上初二的兒子甲流在家,一周沒去學校。這兩天情況好轉,黎姐就讓他在家把欠下的課業補一補。
無意中打開家里監控軟件,結果熊孩子壓根沒在看書,人家坐那開開心心打游戲呢。黎姐氣不打一處來,回家和熊孩子講道理,誰知剛說了幾句熊娃就急眼了,母子二人吵得不可開交,黎姐一氣之下摔門而出。
她哽咽發問:你說,我怎麼就把兒子養成了「仇人」呢?小時候那麼懂事,怎麼長大了反而讓人這麼生氣呢?稍有不順就回家亂發脾氣,嘴里還不停嚷嚷著「不讓你管!」。
見過黎姐和她兒子小時候的互動,真的很難將那個虎頭虎腦,總是追在人后面怯生生喊「阿姨好」的小家伙,和現在黎姐口中叛逆的兒子聯系起來。
明明是這世界上關系最親密的人,怎麼會用「仇人」這個詞來形容彼此呢?
後來想想黎姐家的相處模式,我好像找到了一點原因。
黎姐在孩子5歲時和老公失婚了,兒子是她一手帶大的。前夫失婚后很快找了個小老婆,生了小兒子,為爭一口氣,黎姐對兒子要求一直很嚴格。以前這孩子學習成績還不錯,雖然不拔尖但在班級前10。
但黎姐無意一次聚會得知,前夫的小兒子竟然是個「小學霸」,便對兒子的要求越來越高。
長期高壓政策的弊端,在孩子升入國中后徹底爆發了。兒子突然開始擺爛了,無論媽媽怎麼罵、怎麼說,都無動于衷,他開始跟媽媽對著干。家庭關系越來越糟,一步步發展成「見面分外眼紅」的狀態。
看著黎姐家針尖對麥芒的相處模式,我也在反思,到底什麼樣的父母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
通過身邊的例子和一些資料,總結了下面3種狀態,看看你中招了嗎?
「過度控制或嚴苛」型父母對孩子有著超高的期望,他們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有超強的控制欲。
《隱秘的角落》里面朱朝陽的媽媽周春紅,就是典型的「過度控制或嚴苛」型父母。
他不允許兒子有任何隱私,常常把「有什麼不能跟媽說的?」掛在嘴邊。
想讓兒子喝牛奶,兒子只要表示等會兒喝,她就感到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非當面逼著孩子喝下去。
即便老師提醒她,孩子在學校不合群,她也會以「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交朋友是進入社會才做的事」為由懟回去。
她不允許兒子的學習、生活,有任何一絲超出自己掌控范圍的事。自認這種全心全意的付出,會讓孩子變得更優秀。殊不知高壓下,孩子的心理早已發生了扭曲。
父母對孩子過度的控制和嚴苛,不是愛,而是假借「愛」之名,赤裸裸的傷害。
心理學認為「過度控制和嚴格」的父母,會讓家庭陷入權力之爭。
當父母控制孩子太多時,孩子就會較真、較勁、和父母抗爭。本來無關輕重的事,也會因為要爭個高下而弄得亂七八糟。
就像黎姐家兒子,剛開始也并非真的不想學習,只是為了不讓自己看起來輸,故意寧愿打游戲也不去看書。慢慢的當這種行為成為一種習慣后,他們的關系才真的開始越來越糟。
特別喜歡《無問西東》中沈光耀媽媽說的一段話:
「你離家千里讀書,爸爸和我沒反對。因為我們希望你能夠享受自己的人生。比如你以后碰到一個喜歡的姑娘,結婚生子。不是為了給我們增添子孫,僅僅是你想要體驗為人父母的樂趣。
「忽視/冷漠」型父母,他們往往忙于工作、社交或娛樂活動,對孩子既不設定規則,也不提供關愛,對孩子的一切完全冷漠、放任自流。
在這種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由于從父母那感受不到任何關愛,會使他們特別的明感。不僅會常常感到恐懼和焦慮,而且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情緒可能會演變為對父母的深層次的敵意和不滿。
心理學認為,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角色模型,孩子主要通過父母來學習和理解世界。
而「忽視/冷漠型」父母,通常會表現得缺乏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這導致孩子們缺乏必要的人際交往、心理健康建設等必備訓練。會讓孩子沒有適當的引導和教育,從而影響孩子的品德發展和道德觀念。
除此以外,「忽視/冷漠」型父母代打的孩子,由于長期沒得到重視,會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也會缺乏對自己的尊重和愛護。
一個連自己都不會愛護和尊重的孩子,你還能指望他尊重、愛護父母嗎?
還有一部分父母,他們習慣性批評孩子,即便孩子已經做得很不錯了,也會吝嗇給予積極反饋。
他們堅信,做父母的就得狠下來心,孩子們才會上進。
身邊有一位高二的小姑娘,本來成績還算不錯,班級排名能到十五、六左右。按理考個普通的211學校問題不大。
然而他媽媽對此卻非常不滿意,由于媽媽本身從小城市考到北京,畢業于國內Top5的學校,所以一直對女兒期望很高。
這位媽媽看著女兒普普通通的成績,想著明年要大學聯考了,決定親自為女兒輔導。于是下班回家帶著女兒一起刷題,總結知識點,預習第2天的功課。
一段時間后,孩子的成績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媽媽看著試卷卻皺起了眉頭,語氣不善的表示:我每天都這麼辛苦了,你才漲了這麼點分,對得起誰?
被罵多了后,小姑娘在一次考試中突然情緒崩潰,在考場大喊大叫。
從那以后,孩子更是拒絕去學校,一寫作業就渾身哆嗦。這時媽媽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帶著孩子四處看心理醫生。
要知道,持續的批評或者剝奪反饋,破壞的是孩子的自尊和自我價值。
孩子的努力看不到結果或者只收到批評,可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沒價值,無法勝任任務。
長此以往,可能形成一種內化的消極自我觀念,導致自卑、抑郁癥甚至人際關系問題。這種情況下,如果父母逼得太緊,孩子就會觸底反彈,徹底將自己封閉起來。
作為父母,誰不愛自己的孩子?但很多時候我們當局者迷。
因為靠得太近,反而讓我們看不清事情本質。
如果你不想和孩子以后成為「仇人」,不妨對照上面三條,看是否曾經犯過?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